安徽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50618/4641371.html
本文转自:中国商报
近日,人社部办公厅、中央网信办秘书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网络治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明确,针对面向社会开展的与技能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相关的培训评价发证(含线上)活动,聚焦虚假宣传、夸大宣传问题,聚焦故意混淆概念、误导社会的炒作问题,聚焦媒体报道、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关停一批违法违规账号和平台,清除一批违法违规网页和信息,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诚信、公正的培训考证的社会舆论氛围。
整治“山寨证书”乱象
在竞争趋于白热化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考证,认为手里多一份证书,求职时就多一项选择,甚至“为了考证而考证”。一些不法分子也借机动起了歪脑筋,夸大事实、虚假宣传,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严重扰乱了我国人才评价市场秩序。
近日,通过网络巡查和群众举报,有关部门严肃查处了两个打着“职业资格”幌子发放“山寨证书”获取不法利益的典型“山寨网站”。
据悉,其中一个冒用“中国人事考试网”网站名称和单位标识,其网址及页面内容与人事考试中心官方网站网址高度相似,存在故意混淆概念、误导社会的行为。该假冒网站假借人事考试中心名义发布虚假信息、收集考生个人信息,涉嫌非法销售伪造认定职业资格证书、欺骗欺诈考生等违法违规行为。
另一个假冒网站为“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网”,该网站违规使用国徽标识,在网页左上角标注“工信部已备案”“官方认证”等欺骗性字样。该网站“中心概况”栏目抄袭人事考试中心主要职责和内设机构有关信息,“证书查询”栏目涉嫌非法伪造认定资格证书、收集考生个人信息。
目前,这两个假冒网站均已被关停。接下来,有关部门将持续加大对“山寨证书”的打击力度,对发现的假冒网站等线索,坚持一查到底、深挖彻查。同时,研究建立常态化打假工作机制,切实遏制假证危害,切实维护考生的合法权益。
专家表示,“滥发证”“乱收费”“水证”“挂证”等乱象的背后,是广大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旺盛需求。证书不仅能够向市场释放有关持有者劳动技能水平的信号,还可以反映出持有者的能力、动机等不可观测因素。一方面,证书可以为用人单位提供公正有效的筛选依据,有助于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也可以向市场释放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信号,有助于避免市场的逆向选择,扩大对高质量技术技能类服务的需求。但劳动力市场具有信息不对称的特征,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风险。
完善网络监管机制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机构以颁发或办理“证书”为噱头,通过虚假宣传、夸张宣传进行炒作,以没有效力的“山寨证书”混淆概念、误导民众。专家表示,通知的发布为整治长期以来存在的“山寨证书”乱象指明了方向。
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相关部门将坚决关停一批违法违规账号和平台,清除一批违法违规网页和信息,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诚信、公正的培训考证的社会舆论氛围。
按照通知,各地网信部门与人社部门要督促重点网站平台预先梳理风险点,排查问题漏洞,强化技术手段,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内容审核管理,及时清理违法违规信息;加强对网站平台和账号上的培训考证宣传活动的审核监测,及时处置一批违法违规网站平台和账号,查办一批典型案例,适时开展宣传曝光,形成震慑效应。
专家认为,针对治理“山寨证书”乱象,相关部门应从制度上健全和完善监管法规体系,加强网络监管监督,严查严惩违规行为,从源头上杜绝这些伪证书的网络传播。有关部门可以主动与高校合作开展就业宣传教育,帮助这一群体科学正确地认识与了解就业形势,及时甄别“山寨证书”,防患于未然。
同时,还要完善网络技术的监管机制,健全和规范认证流程,增强对机构申请流程的审核,可通过使用防伪标识、设置申请机构多重认证等形式,从而预防冒牌行为。在认证流程上,对申请认证的机构开设“绿色通道”,对官方申请流程进行普及性介绍,比如简化认证程序、增强网络识别度、实名认证、资质审查等,还可以利用“黑名单”“白名单”等技术增强网络管控,使监管渠道更加丰富有效。
亟待健全人才评价体系
为了规范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相关部门也在不断加大监管力度。人社部于年3月16日印发了《关于开展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对技术技能类培训评价发证进行专项治理。
此外,年以来,国务院分七批取消了超过70%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明确对职业资格实行目录清单式管理。此后更新的年版《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共包含72项职业资格,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9项(准入类33项,水平评价类26项),技能人员13项。目录内这72项职业资格均明确了实施部门或单位,除此之外,任何机构或者单位不得再自行设置实施职业资格。
业内人士表示,职业资格目录的实行,本身是“放管服”改革简政放权的一项内容。其目的就是为了优化人才评价,进一步降低就业创业门槛,持续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但是,一些单位和机构钻政策和改革的空子,有的以新职业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等名义随意举办培训、评价、发证活动,乱收费、滥发证;有的虚假或夸大宣传,甚至假冒权威机构名义组织培训、评价、颁发证书等;还有的宣传“零基础”“包过”“保过”,与“找工作”“升职加薪”挂钩,这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损害了劳动者的权益。一些不明真相的求职者上当受骗,花钱考“山寨证书”、买“山寨证书”。
专家表示,除了依靠行政执法的严厉打击外,治理“山寨证书”乱象更需健全人才评价制度体系、畅通相关信息查证渠道,从而戳破“证书崇拜”的泡沫,让“山寨证书”无处遁形。(依琰)
链接〉〉〉
网络治理
工作任务
(一)违规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中华”“国家”“全国”等字样的;
(二)违规使用“职业资格”“执业资格”“人员资格”“岗位合格(凭证)”“专业技术职务”“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等级”等字样的;
(三)使用“政府主推”“×××部”“原×××部”“代考”“包过”“不过包退”“速成”“上岗必须”“×天拿证”“零基础包拿证”“挂靠”“挂证”“轻松月入过万”“高薪入职”“毕业推荐高薪工作”“内部推荐”等字样的;
(四)违法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标识的;
(五)其他涉嫌故意混淆概念、渲染求职焦虑、误导社会进行炒作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