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何年年三令五申四不准

高校毕业生就业正处于关键节点,管理机关再次重申,各高校必须严格落实“四不准”,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诱导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

如果不知道“四不准”的来龙去脉,还真难以读懂重申“四不准”的含义。实际上这是针对一些高校在统计上报毕业生就业数据方面弄虚作假而出台的针对性规定。数据造假存在于各种统计之中,高校也不例外。毕业生就业数据、师资队伍数据、教学条件数据等,都是学校自报,准确不准确,真实不真实,只有填报者自己知道。如果做过高校统计工作,就知道这一点。

毕业生就业数据对于高校非常重要,因为有强制性规定,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要么调减招生计划,要么直至停止招生。不少高校都在追求规模,谁也不愿意被减少招生计划和停止招生。怎么办?于是对于数据进行“技术处理”,就看谁的手法高明而不露馅。

你不是要统计就业率而且还要提供证明材料吗?好办!告诉辅导员们,想办法把就业率搞上去。学校都没有办法,辅导员能有什么办法?于是“妙招”迭出,没有就业协议书就扣着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或是劝告毕业生你随便找个单位签个字盖个章不就得了!你不是到什么单位实习过吗,让单位出个证明已经就业了,如此种种,反正有的是办法。这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些三本高校的招数更“妙”,把所有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档案送到人才中心,于是就全部就业了。

这种情况始于何时?至少在年就有类似要求,当时提出高校不准以各种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就业签约挂钩,不准劝导毕业生签订虚假协议,不准将顶岗实习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

管理措施都是从实际出发,针对存在问题而出台的,“四不准”也不例外。这既表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有十多年之久,也表明就业数据造假也至少持续了11年之久,而且还在继续,所以今年又强调“四不准”,可谓三令五申。如果现实当中不存在这种情况,也就早不提出如此要求了。这说明有些学校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这是不是使得管理部门特别尴尬?确实如此。

不过,更加尴尬的则是高校的具体工作人员。作为高校教师本应诚实守信,实事求是。高校辅导员作为教师中的一员,更应成为思想道德方面的模范,然而却不得明里暗里“鼓励”毕业生想办法证明自己已经就业,否则在考核当中难以过关或是不那么好看。你说尴尬不尴尬?明明知道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辅导员不仅爱莫能助,反而还得让学生证明自己已经就业。我想,绝大多数辅导员也是十分的无奈,在压力之下做着违心的事情。

相比于辅导员,毕业生更不好受,简直成了压缩饼干。一方面为了生活所迫,必须找到一个可以糊口(暂时可以不考虑养家)的工作,可就是找不着,这个压力不能不说很小。一方面为了找到工作,必须拿出毕业证书,可却因为没有就业而被学校扣着,这是不是处于两难境地?

为何出现如此奇怪境况?很简单,教育发展走过了头。教育本来是为社会服务的,为各行各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然而一些高校自顾自地发展,又是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又是不断增加新的专业,结果造成许多专业没有社会需求或是社会需求不足。这就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发生机理。

尽管知道这些,高校也不会退缩,因为每个专业承载着几十甚至几百名教师的生存需求,如果就业率太低而被淘汰,他们到哪里讨生活去,更不用当教授成博导了。尤其是许多高校把做大而升格作为努力目标,专业被撤销了,招生减少了,努力目标岂不成了泡影?于是,一切就卡在高校那里,社会需求与高校需求形成了顶牛之势,最终社会需求顶不过高校需求,毕业生就业难成为难解之题。

由于就业数据最终掌握在高校手里,为了不被减少招生数据或某些专业停止招生,一些高校只能在数据上做文章。过去有一种话叫作“数据出官、官出数据”,用在高校就是“数据出专业、专业出数据”。就业率太低,考生一看就不会选择,专业也就黄了。要想数据高,就得“掺些水”。好在同行们心知肚明,各自心照不宣,即使十多年来一直强调“四不准”,也没有一所学校被查处过,“四不准”也就成为“四不遵”,年年强调不过是固定程序。

“四不准”变成“四不遵”,似乎走入了死循环,成为一个解不开的结。其实也不是,各方认真反思并有所行动,还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无人真正面对现实,似乎都在重视,可谁也不解决问题。比如一些高校还在扩张之中,不是增设新的学院就是增设新的专业,不是忙着扩大办学规模就是忙着通过合并而成为更大的大学。显然,这只是想着自己,没有想到社会,更未想到学生,于是社会和学生就成了末端受害者。一些学生费了几年的青春年华,花了不菲的学费,最后连个工作都找不到,冤不冤,只有自己知道。

此事应该引起各方面的深刻反思。我们的高教规模到底需要多大,应该不应该根据社会需求有所控制,总不得年年让社会和学生买单吧。我们的高校到底应该如何发展,应该不应该都成为综合性大学,设置一些并无社会需求的专业,总不能为了自身发展而不顾学生利益吧。我们的考生到底应该如何选择,应该不应该对高考志愿三思而后行,总不能一年又一年地重复着别人找不到工作的故事吧。可是,市场行为就是如此,谁也控制不住对利益的追求,只有受到惩罚之后才会被迫放手。

网友们,社会发展了,时代进步了,人们的文化程度也应相应提高,但这种提高应该是多层次的,有差别的,不是清一色的普通本科毕业,否则难免付出代价。你看,今年有太多的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四部门又发通知了,要拓宽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渠道,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服务业工作。这既是满足城乡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也是整个社会和毕业生在为高校的盲目发展买单。这种模式还要继续下去吗?不知你们对此有哪些看法,欢迎留言讨论,供阅读者欣赏。谢谢阅读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84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